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李文波同志在20多年来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,累计守礁97个月,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,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。因工作成绩突出,6次被评为优秀***员,1996年被评为“全军先进气象水文工作者”,2000年、2005年两次荣立三等功。 2011年,被评为海军“优秀***员”,2012年5月,被评为全国“2011年度海洋人物”。通过学习李文波同志的事迹,让我们看到一个优秀的***员的伟大形象,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友,我们应该以李文波学长为榜样,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努力进取、奋发图强、***祖国、服务人民。
李文波同志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(现中国海洋大学),本科学历,1985年8月入伍,1988年3月入党,技术6级,专业技术大校军衔。20世纪80年代,中国海洋专业人才奇缺,还未毕业的李文波已被国家海洋局和 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看中。可李文波却选择了加入海军来到永暑礁,只因为“当兵是从小的梦想”。 为了当兵的梦想,他放弃了环境相对好的工作,为了***国家,他依然选择了南沙。为了安装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,李文波带领分队官兵扛水泥、搬器材,通宵达旦摸索施工。为了保证记录数据的准确性,李文波字字工整,不敢懈怠。为了简化指标流程,他买回一台旧电脑,又四处求教,最终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。为了能够有一本专业的教材,李文波每次上礁都带上一摞厚厚的专业书籍,除了值班睡觉,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写教材上。下礁回到基地,他又去广东海洋大学、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有关科研院所查阅资料、请教专家。功夫不负苦心人,2000年3月,经过两年潜心编撰,李文波完成了《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》。李文波同志选择了南沙,选择了坚持,为了从小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着,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选择,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坚持。
凡是到过南沙的人,都对“高温、高盐、高湿”的艰苦环境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。而李文波,是一名自南沙巡防区组建伊始就参与南沙建设事业的老南沙。建站守礁初期,海洋气象观测站的条件相当的简陋,观测、保障仪器都是人工操作,办公设施相当简陋。李文波不等不靠,立足现有装备条件,加强业务培训,完善值班制度,遇恶劣天气就二人一组互相保护,确保准时观测。由于措施得力,仍然取得了大量准确的观测数据。2009年8月的一次巡察中,李文波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。为了不影响南沙海区内潮汐表的准确性,李文波马上带领分队官兵对水准点进行复测和校准,在近3海里的距离上,每10米测一次。寻点、标示、记录,一天下来,李文波双脚上全是被礁石划出的伤痕。除了为国际国内提供观测数据外,永暑海洋观测站还要为周边舰船提供气象保证。20多年来(截止2012年5月),李文波把南沙所有水文气象数据进行分类统计,并系统地总结了台风、强冷空气对南沙海区的影响,找到了多种气象的生成发展规律。2005年12月底,强热带风暴肆虐南沙海域,海风已达9级,李文波马上向领导建议,“风力还会加大,赶快通知附近渔船立即进港。”在守礁官兵的帮助下,在附近作业的两艘渔船靠上礁盘码头,船上20多名渔民安全登礁。21年来(截止2012年5月),李文波带领气象分队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十多项第一,创造了7000天气象预报无差错、140万组数据精确无误的纪录。李文波同志在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,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科学、文化、业务知识,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,艰苦奋斗,积极创新。
二十多年来,他面临好几次调离南沙,到舒适的大机关、大城市工作的机会,可他却一直没有动摇过。部队领导考虑到李文波常年与家属分居两地,对家庭照顾太少,想办法帮他调回山东老家工作,被李文波婉言拒绝。大学同学聚会,同学们决定帮助李文波换一个环境好的工作,也被李文波拒绝了。为了保卫南沙、建设南沙,当国与家不能兼顾时,李文波主动舍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;当忠孝不能两全时,李文波自觉地选择了为国尽忠、甘于***。 2001年,李文波的母亲不幸瘫痪在床。直到2003年他回去探亲,才知道母亲已瘫痪在床3年。想到永暑礁,想到南沙,李文波硬起心肠,又一次打起背包奔向礁盘。2005年9月,70岁高龄的老母亲突发脑血栓,卧床不起,但此时的李文波正在南沙执行守礁任务。半年后,当李文波从南沙守礁回来,听到母亲去世消息后,他连夜赶回山东老家,母亲的坟上已长满了青草。20多年来,李文波真正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到3年,为了守礁,李文波先后有9个春节在南沙度过。为了南沙守礁事业,李文波无怨无悔献青春。由于常年守礁,李文波患有多种慢性病,严重的风湿节炎。2004年至2008年,李文波在每次守礁的后期都会复发严重的风湿病,腰部疼痛难忍,起不了床,走不了路。但李文波仍然坚持守礁。为了守礁,李文波始终舍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。李文波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,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,也向我们展现了***人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,克己奉公,多做贡献的优良作风。
李文波的事迹告诉我们:好男儿志在四方,只要理想信念在,任何艰苦的地方都能建功立业。知识的树苗一旦扎根沃土,必定长成参天大树;智慧的芯片一旦嵌入适宜的系统,必定产生巨大威力。当代大学生干部,只要像李文波那样自觉融入我国建设科学发展大潮,就能充分发挥优势,赢得事业辉煌,书写壮丽人生。
李文波同志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(现中国海洋大学),本科学历,1985年8月入伍,1988年3月入党,技术6级,专业技术大校军衔。20世纪80年代,中国海洋专业人才奇缺,还未毕业的李文波已被国家海洋局和 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看中。可李文波却选择了加入海军来到永暑礁,只因为“当兵是从小的梦想”。 为了当兵的梦想,他放弃了环境相对好的工作,为了***国家,他依然选择了南沙。为了安装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,李文波带领分队官兵扛水泥、搬器材,通宵达旦摸索施工。为了保证记录数据的准确性,李文波字字工整,不敢懈怠。为了简化指标流程,他买回一台旧电脑,又四处求教,最终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。为了能够有一本专业的教材,李文波每次上礁都带上一摞厚厚的专业书籍,除了值班睡觉,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写教材上。下礁回到基地,他又去广东海洋大学、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有关科研院所查阅资料、请教专家。功夫不负苦心人,2000年3月,经过两年潜心编撰,李文波完成了《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》。李文波同志选择了南沙,选择了坚持,为了从小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着,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选择,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坚持。
凡是到过南沙的人,都对“高温、高盐、高湿”的艰苦环境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。而李文波,是一名自南沙巡防区组建伊始就参与南沙建设事业的老南沙。建站守礁初期,海洋气象观测站的条件相当的简陋,观测、保障仪器都是人工操作,办公设施相当简陋。李文波不等不靠,立足现有装备条件,加强业务培训,完善值班制度,遇恶劣天气就二人一组互相保护,确保准时观测。由于措施得力,仍然取得了大量准确的观测数据。2009年8月的一次巡察中,李文波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。为了不影响南沙海区内潮汐表的准确性,李文波马上带领分队官兵对水准点进行复测和校准,在近3海里的距离上,每10米测一次。寻点、标示、记录,一天下来,李文波双脚上全是被礁石划出的伤痕。除了为国际国内提供观测数据外,永暑海洋观测站还要为周边舰船提供气象保证。20多年来(截止2012年5月),李文波把南沙所有水文气象数据进行分类统计,并系统地总结了台风、强冷空气对南沙海区的影响,找到了多种气象的生成发展规律。2005年12月底,强热带风暴肆虐南沙海域,海风已达9级,李文波马上向领导建议,“风力还会加大,赶快通知附近渔船立即进港。”在守礁官兵的帮助下,在附近作业的两艘渔船靠上礁盘码头,船上20多名渔民安全登礁。21年来(截止2012年5月),李文波带领气象分队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十多项第一,创造了7000天气象预报无差错、140万组数据精确无误的纪录。李文波同志在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,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科学、文化、业务知识,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,艰苦奋斗,积极创新。
二十多年来,他面临好几次调离南沙,到舒适的大机关、大城市工作的机会,可他却一直没有动摇过。部队领导考虑到李文波常年与家属分居两地,对家庭照顾太少,想办法帮他调回山东老家工作,被李文波婉言拒绝。大学同学聚会,同学们决定帮助李文波换一个环境好的工作,也被李文波拒绝了。为了保卫南沙、建设南沙,当国与家不能兼顾时,李文波主动舍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;当忠孝不能两全时,李文波自觉地选择了为国尽忠、甘于***。 2001年,李文波的母亲不幸瘫痪在床。直到2003年他回去探亲,才知道母亲已瘫痪在床3年。想到永暑礁,想到南沙,李文波硬起心肠,又一次打起背包奔向礁盘。2005年9月,70岁高龄的老母亲突发脑血栓,卧床不起,但此时的李文波正在南沙执行守礁任务。半年后,当李文波从南沙守礁回来,听到母亲去世消息后,他连夜赶回山东老家,母亲的坟上已长满了青草。20多年来,李文波真正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到3年,为了守礁,李文波先后有9个春节在南沙度过。为了南沙守礁事业,李文波无怨无悔献青春。由于常年守礁,李文波患有多种慢性病,严重的风湿节炎。2004年至2008年,李文波在每次守礁的后期都会复发严重的风湿病,腰部疼痛难忍,起不了床,走不了路。但李文波仍然坚持守礁。为了守礁,李文波始终舍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。李文波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,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,也向我们展现了***人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,克己奉公,多做贡献的优良作风。
李文波的事迹告诉我们:好男儿志在四方,只要理想信念在,任何艰苦的地方都能建功立业。知识的树苗一旦扎根沃土,必定长成参天大树;智慧的芯片一旦嵌入适宜的系统,必定产生巨大威力。当代大学生干部,只要像李文波那样自觉融入我国建设科学发展大潮,就能充分发挥优势,赢得事业辉煌,书写壮丽人生。